不能免俗的,也趁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的日子前往南港展覽館。TaiSPO 這個展有些印象但從沒有去過,恰巧隔壁就是更為龐大的自行車展 (Taipei Cycle)。一張票通兩邊,一兼兩顧不去朝聖說不過去。
這個「運動展」說其為老牌40年的「健身/器材展」還比較貼切,一來是類似不少業者純粹是以外銷為主,二來是展覽特性為B2B商展,三來台灣在運動器材的製造和設計部份,在運動服務鏈而言是比較傑出的。製造在台灣當然有不少的「廠商」。大型的器材相對來說,確實有實體商品展示的必要性。我們想想如果整場都是運動鞋,那特性顯然會完全不同。乍看之下會更貼近「特賣會」,這似乎也不需要外貿協會 (TAITRA) 策劃出力。
一般消費者去這個展,可能會看得一頭霧水。自行車展還是比較適合走馬看花。但對於長期運動的愛好者,TaiSPO 還是有些門道饒富趣味。我去的原因有二,首先是了解台灣運動產業(健身)某個切面的現況,再來是尋找有趣的新商品。前兩天開放給國內外相關業者進場,我第三天去,算是一位不是來自運動產業,但卻是對這個生態的各種構面有比較全面接觸的運動愛好者。
純零件就不在觀察之內,成品和服務是我有興趣的。運動產業在台灣的消費者市場發展可說日益蓬勃,除卻人身配備部品之外,大部分的健身器材在各大小運動中心和健身房多少能看到一些。逛一圈展場也不會陌生完全看不懂。當然,這個網誌不是純粹介紹,而是多些觀點。
台灣的製造業普遍和消費市場端的脈動抓的比較辛苦,所以類似中型展覽想要轉型,多點不是高級叫賣零件的氣氛,勢必要有所謂「軟性」和「服務」訴求的產品線出爐。這次有運動科學和運動服務創新孵化的機制,這些大家都懂。不過整體而言,在本次展覽,這些揉出來的形狀還不夠豐富。但這方向當然是值得鼓勵。

再來是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捷克的運動風氣相當豐盛,本週 (3/26) 也有一百多人的訪團首次來台。我在2020年的另外一篇文章有提到捷克幅員不大,人口基數也算少,但卻盛產世界級的運動員。一個民主國家能盛產世界級的運動員,一定是在生態圈有獨到之處。我們和捷克的交流,為什麼缺乏運動/教育/文化這個面向?難道只能走高資本和國家鉅資產發政策下的半導體?台灣明明在過去十年來的運動生態發展,不止迅速,而且消費者市場大有蓬勃之勢。為什麼不在慢慢成為「地緣焦點」之際,豐富交流的維度,多經營些在廣大社會生活面,有著更為生命養分的象限?
我想這也是台灣這種老牌展覽在轉型所面臨的源頭困境之一。社會發展和製造發展是油水分離的狀態(外銷),當社會已邁入2023年,消費者端的知識,消費動能和消費型態,遠遠超越過去專務於製造外銷的業者所能著眼的範疇。那麼這種以國家力量支持的展覽,未來倒底要何去何從?如此策劃的展覽本身,到底對台灣運動生態圈是助力,還是某種更往外拉扯的力量?
希望未來會有更多交流的機會,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