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聽起來一點都不容易,如何在低溫下游泳也見仁見智。有些人似乎天生不怕冷,冬天下水來個一千米也不會「飢寒交迫」。有些人在夏天的戶外泳池只要腳放下去就開始哀哀叫。看來不怕冷這件事只能怪自己的基因優良與否。但真的是這樣嗎?我用了大約兩年多的時間來檢驗自己的適應能力。
過去雖然在氣溫低下也不怕冷,但總不會冬天下水。比如說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台灣一般十度以上的氣溫我還是穿短袖自在怡如。但在水下狀況不同,整個人是要泡下去的。水的密度遠高過於空氣,就算是水溫20度也會讓很多人下水後緊張,呼吸喘太不過來。
我是在2018年之前雖然也有不少開放水域游泳的經驗,但一年頂多二十次以下。而且冬天不會下水,所以沒什麼機會讓自己適應低溫。2021年開始每年下水接近兩百次。一開始19度的水溫不得不穿1mm的水母衣,20分鐘就要上岸否則手指末端會麻痺感。到19度也不太需要太長時間熱身,就能縱身而下,一小時持續活動可不上岸。這一段適應期大約是整整兩年的時間。

不過我當然也不是不經大腦遇到低溫就下水。在開放水域游泳,台灣海域和河湖的水溫變化特性有所差異。海邊從氣象局的網站可以得到即時的海溫資訊。北部從夏天的30度到冬天的16度是主要的溫度變化區間。但人會不會感覺冷,穿的「夠不夠」,這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有時候水面上有無風的影響很大,空氣中的濕度是一個因素。要穿水母衣還是多厚的防寒衣下水游,沒有多次實驗是不容易抓得準。
在保暖對策部分,還有泳帽、腳套、蛙鏡款式和手套的選擇等。這些資訊在 YouTube 有不少教學,只要搜尋對的英文關鍵字能找到一些比較完整的說明影片。我這兩年的「進步」主要是靠著大量的嘗試。現在水溫17度可以以夏天款式的短泳褲就下水,三十分鐘完全不是問題。想來人體的適應性其實蠻驚人的,但這種適應性會不會「退化」?這我就不清楚了。
現在回到以前感覺寒冷的山泉水游泳池20度反而覺得沁涼好游,但市區運動中心普遍把水溫保持在29度,對我來說就真的太熱了,沒辦法游比較長的距離,而且三十分鐘就要上岸補水(可能是流汗過多)。或許在兩年我可以適應15度的水溫,但台灣北部要等到這水溫,整年大概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機會之窗」是可以下水的。
但在這溫度之下我沒有測試 critical swim speed (CSS) 的表現,就純粹緩游罷了。低溫一定會影響運動表現,影響的程度如何,也有待量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