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Fit Open 23 參賽體驗

很早就聽過 CrossFit,也知道 CrossFit 有一堆比賽。不過 CrossFit 娛樂性質看起來頗高,在全球市場的商業展望也非常樂觀。我過去一直沒有機會接受「薰陶」,原因是本來就自我訓練得頗為勤勞,感覺也不需要另外追逐一套不同的訓練體系。

不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之下,知道 CrossFit Open 這樣的全球「比賽」是開放給一般人的。我想說報名費不高,而且剛好也認識健身場館有提供教練簽核測試成績的服務。前幾週不加思索就報名。再加上 Netflix 最近《體能之巔》一片的推波助瀾,第一名也是練 CrossFit 的(後略三千字)。但這一篇不是介紹 CrossFit Open 的基礎篇文章,而是分享自己的經驗。

個人弱點大爆發

CrossFit Open 今年度賽期有三週,每週各有一種組合動作的項目要完成。這些動作有點奇特也很有 CrossFit 的「味道」。說實在的,即使很常使用自由重量重訓,有些動作還真不會做到。例如倒立推撐,特殊的引體向上動作,運用吊環等。有些雖然常做,但不會在幾分鐘內做很多組數(如抓舉)。在我這個年齡分組,我應該算是有經驗的。體能充沛時做這些動作沒問題,但要在時限之內一連串做下去,受限於體型體質,這種高頻次、短時和高強度必須用到上身肌力的玩法,我就真的不行了。

欣賞全球排名的樂趣

所以我的經驗是什麼?第一個是它的 ranking 全球總表還蠻有可看性的。一般而言運動愛好者參加比賽,如果不是職業選手,大概很難知道自己在一個項目的全球或是分齡排名。這樣說好像也不太正確,因為有些運動(例如田徑)是有絕對標準的。一位長跑的運動愛好者,半馬成績可能在90分鐘內完成,但這成績沒有全球排名的必要,理論上要排名也不切實際。頂多只會知道在一場賽事內的排名多少,而這場賽事成績的表現若拿到其他半程馬拉松賽事,預期是會落在第幾名。

CrossFit Open 的 ranking 讓這件事情變得簡單。分齡、分洲、個別國家和性別等,都可以快速檢索。我這次參加當然不是為了排名,但卻發現這透過網站就能反覆研究。參加過一次之後,對於這些排名和成績所顯現出來的意義,絕對會有更為貼切的體會。

40歲以上台灣參賽者?

我暫時沒有看其他國家的排名狀況,但我們都能想像到 CrossFit Open 的比賽項目,有些你不只平常就要有用運動的習慣,而且在重量訓練還至少要有一定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這比賽在台灣的參賽者,年齡在40歲以上的數字就急速下降。一來是40歲以上的世代在年輕時候,不一定有良好的重量訓練環境可以運用,到了一個年紀才要學習技巧,強化體能,會有不少挑戰。二來是年紀到了也不想真的參加太激烈的「比賽」。練身體不一定要參加比賽。我的想法稍有不同,體能的整備度也夠,所以才會參加。

CrossFit Open 這比賽和台灣最熱門運動賽事「路跑」的群眾基礎,當然天差地遠。前者雖然有高度樂趣,對於體適能的強化也有不少價值,但參與人口畢竟是少數,整體愛好者群眾還是偏向比較年輕。對我自己來說,在完全沒有透過這體系「練過」的情況下,能挑戰這些動作,完成幾個階段就是一種自我感受良好的成就了。

事後修正快速再上

在測驗項目執行動作的過程中,各個動作如何節省體力,在規定的時間完成標準動作,這需要很多經驗。我認為這部分還蠻有趣的,因為它很像臨場的個人體能解迷遊戲。我前面不是說在三週之內,每週各有一項組合動作嗎?我只參加了兩週,兩週內都有指定動作做錯,導致體能快速浪費。這也直接影響表現成績。事後「馬上檢討」過程可以發現很多技巧和執行面的戰略問題,這算是一種特殊樂趣。傳統的田徑、游泳,甚至是市場性很高的 Ironman 系列三項運動,都沒有這樣性質的樂趣。

關於會不會受傷

疲勞累積一定會有,但受傷我看因人而異。有運動訓練良好習慣的應不至於受傷。知道自己能力所在者,也能保持高度的安全性。

還會不會參加

明年我應該還會參加,也會針對本次曝露出來的弱點擬定強化計畫。這饒富娛樂性質的運動能提供短期高強度的樂趣,對於只有長期固定從事幾種運動的朋友來說,是可以增添變化,多了解自己身體對抗性和在壓力下「弱點」的好機會。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