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像信天翁一樣划龍舟滿四個月(2020)
端午節連假參加小梅時光龍舟隊,在2022台北市國際龍舟錦標賽出席。划龍舟這活動在台灣整體社會來說不需要多做什麼介紹,但是從2020年11月底接觸這項運動以來,我倒是有一些感想。我在這邊很快地說明,也給未來想認識這項運動的朋友有一些切入角度。
極少數真正親民的水域團體活動
首先是這項運動相對來說,是水域運動極為少數的「團體」運動項目。相較於慢跑、健身等,「水域」對台灣朋友來說比較陌生。近幾年如新興的 SUP、衝浪、傳統獨木舟再度復興,還有潛水等,一般民眾學習管道越來越豐富,發展出一種不需要有什麼選手背景,大眾都能參與,花點費用就能體會這些遊憩活動的生態。
不過這些水域的運動多半都是「個人項目」,意思就是說,即使大家一起划船,獨木舟多半也是雙人舟,SUP 也是一人一板。潛水潛下去多辦就是靠自己。當然妳可以說有特例,例如貌似 SUP 的「龍舟板」還是夏威夷六人舟等,或是台灣特定水域訓練基地還有機會見到的八人艇。可是,這對一般大眾而言都很遙遠,因此大家能接觸的水域運動,基本上就是個人運動項目。
團體運動有個好處,觀賞的刺激感不一樣,個人的學習曲線和挑戰也不同。球類運動多半也有這種特質,這不用我多廢話大家也能理解。
不過水域運動的團體運動,我想來想去在台灣基本上就是龍舟而已。划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龍舟入門門檻不高,安全性也很高。所以在這兩個條件下來看,龍舟是一個很好運動沒錯。團隊精神和團隊表現,在學生時期比較容易體會,在同一個屋簷下(例如公司、協會等)組隊參加龍舟競技活動,也是端午節前後全台灣都會上演的戲碼。或是更難能可貴的社會人士組隊做常態訓練,這幾點都有團隊組織和營運的挑戰。龍舟運動的挑戰是多層面多層次的,有文化、有團隊、有水域、有競技,也有社會交誼的功用。娛樂面的開發可能比較薄弱,雖然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有龍舟比賽。(後略三千字)
很快說了這運動的特點,不過我猜大家也想知道的是在「個人層面」有什麼好處,我講一下自己的體會。
知水、敬水、愛水
第一個是親身體驗水域。划龍舟基本上是在河、湖、海等水域環境划,所以所有人對於水域的敏感度會提高很多。比如說河道寬廣、河流流向、河水波紋、表水流速、河水溫度、河川地貌、河川底值、河水品質,甚至是生物棲息、水廢環境等。部分離出海口比較接近的划船地點,甚至還要深刻體會潮汐的影響。因為潮差對於龍舟這種傳統「重船」的水面行走特性影響極大,同樣河道的同樣距離,不同時段同一組人來划,可能完成時間會差距到30%以上。
對於河川湖海的認識越多,就能透過親身觀察和體驗,了解水域特性如何轉化為安全快樂水域活動,至少跟人家講起來就不會是用猜的。這個年頭「懂水」「知水」應該是歷史正確的方向,就算是最後的結果是「懼水」也不要停留在過去以迷信勸阻人們嘗試水域運動的席族,因為現在是21世紀了。
龍舟的特大好處就是能一起親水。
在自然環境下發展的個人運動能力
其二是比較屬於個人運動表現和運動能力開發的部分,我想這部分其他人也講得比較多,很多知名的多項運動團體也談的不少。但比較少提到部分可能是舵手的訓練。我們想說,這年頭還有什麼擺渡人?根本沒有人力擺渡了好不?我需要舵手幹什麼?不是都動力艇還是渡輪了?但我認為,人對船體和水情的敏感度,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掌握,甚至不是每一個划龍舟的都要學習,但社會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這種屬於人、水和物體之間的操作運用,能懂的人越多越好。因為這能力可以轉移到其他的水域運動項目,對於個人自我學習,或是更積極推進一個社會整體在水域運動的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再來是,划龍舟的動作訓練相對於使用槓鈴作為訓練器材,龍舟的各段動作可能也更容易轉化爲日常生活所需,例如提肩、拉握、延伸、恢復、發力、推蹬、彈震等,這些運用自身力量、槳和水阻力的訓練變化,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做很快的調整,不需要準備一大堆器材。大部分現在時興的健身運動,「特化」的動作很多,這些動作若訓練指導得宜和執行的好,當然也很好。但對於不是年輕人、沒有良好運動史,希望參與團隊運動項目的朋友來說,龍舟搞不好是一個替代的好選擇。划龍舟的年齡層也很廣,從國高中生到70歲退休後,在一起和老朋友享受划船都非常可行,至少比我喜歡的田徑項目好太多了(大笑)。你可以每週末早長都看到常青(長青)團隊,很努力的在碧潭練習,但你可能一年都看不到一個常青組的人穿著釘鞋在沙坑練習三級跳。
今天就先說到這邊。還有其他細膩的好處,我們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