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展至此已邁入第三個年頭,國旅人潮爆發也不是這幾個月的事。然則喜好戶外活動的人們必然發現,一來山難數量增多,例如遊客錯估自身能力,攀爬不熟悉的山區遭困等。二來水域的搜救行動數量也直線上升,例如遊客缺乏良好水上安全訓練,直接入水,造成溺斃事件。然則此等情事雖每週發生(你沒聽錯,每週北中南各地都有事故),只要翻閱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報告就能看到心痛的數字,但我們此時普遍卻仍缺乏健全心態,正視這個造成國民傷亡(比疫情身故還多),而且眼下沒有緩和跡象的課題。
最遺憾的是,頂多是看到新聞一報,下週同樣繼續上演不幸。
碧潭為北部內河水域活動「重鎮」。所謂「內河」者意即非海域、海灘等之河湖範圍。早年碧潭水域活動極盛,渡船、划船、龍舟、游泳,甚至是美國划水團來台表演,老一輩都歷歷在目。1990年代後碧潭幾項大工程,讓碧潭的親水特質往「天鵝船」發展。天鵝船雖然也是水域活動,但和早年真正下水的項目相當不同,屬於更為安全,也更為大眾的親民活動。
不過今年一開春,很多人對於碧潭印象卻開始改觀,第一個衝突是釣客和天鵝船遊客小腿遭魚鉤拉傷出血的安全事件。第二是天鵝船業者因不明原因逼迫新興SUP (stand up paddling) 玩家落水。我這邊並非要說誰對誰錯,而是身為一個常在碧潭進行各種水域活動的民眾,看著這事情的發展,隱約感受這些事情要更為重視。畢竟這塊安全、便利的開放水域是大家的,在疫情期間能在大自然的水域暢遊,碧潭可說是全台灣數一數二的好據點。既然是開放水域,就如同公用道路,會有水域運用的「規制」,而不是獨佔,或是獨厚某種「交通工具」。畢竟,碧潭水域的歷史比中華民國還更為悠久,這些早年發展的「規制」和「潛規則」,是否能因應國民生活型態的改變,甚至是疫情後的水域活動發展,而有所檢討、精進?這時候剛好是需要更多智慧的好時機。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這兩年間其他山域、水域的傷亡人數,都遠比碧潭來得多。碧潭相對來說是極其安全的,尤其是在如此大量遊客週末湧入的狀況下,在水域能保持這樣的紀錄,是各種利益相關者多年來的經驗所累積而得。這種風氣個人認為要能維繫。
但如前所述,一來國旅人潮會更多,二來這年頭的水域活動,也有很多新興有趣的項目加入。光在碧潭,我就親身看過(或長期參與):
- 天鵝船
- 輕艇
- 充氣皮筏
- SUP
- 龍舟
- 游泳
- 跳水(低台、高空)
- 動力舢舨(可能違反管理辦法?)
- 動力小艇(可能違反管理辦法?)
- 釣魚
- 戲水
- 渡船(全台僅存唯一人力渡船)
- 掛各種船外機或是推進動力的浮具
… 等活動/機具。一般民眾肯定不清楚原來碧潭如此豐富多樣,但也因為認識不足,所以不同族群的新興玩家,常會踩到「地雷」。碧潭風景管理區和新北市觀光旅遊局所面臨的「挑戰」,可不謂說不大。但台灣的水域管理一向是複雜萬分,甚至是管制邏輯互相衝突。許多地點的管理權責不清,潛規則「通行」多年,仍有解嚴前的痕跡斑斑。因此類似「開水聯盟」等團體的諸多訴求,就成了正常化水域活動訴求的重要示範。
元旦這兩週以來的碧潭上全國版面的這兩條新聞,希望作為此水域未來發展的最好教案和示範。據悉,強行在暢通的水域拉水繩劃界是討論的方式之一,但這做法極其粗魯。更多共同的努力,應該放在風險管理、法制化、團體約制、水域安全教育和保險層面下手。
台灣早就進入2022年,實在不該再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