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2, 43, 44 復甦之日

這是 Day 42(6月25日)至 Day 44(6月27日)的訓練和思考紀錄。這三天的訓練讓我想到現在運動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是當社會在討論解封的時候,針對這個產業的「指引」(directive) 或是規範標準 (guidelines) 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關於運動產業的苦難和復甦

所謂的運動產業當然很複雜,不過我們從最基本大家都知道的開始。一個是空間的營運,第二個是賽事的營運,第三個是訓練行業的本身。在空間的部分,要細分還可以再切下去,比如說游泳池的管理本來就比較歷史悠久,各種規矩也多。健身房比較新穎,至於以不同行業別申請存在,但卻是經營運動訓練空間相關事業者,也不在少數。賽事很容易理解,就以規模最大,數量最高的路跑賽事來看,靠台灣一年五六百場「吃穿」的人不在少數,資源的投入也逐年增加。第三個是訓練行業的本身,有認證、有教學等業務型態。無論如何,這些在過去至少四十天的禁令之下,都是快速萎縮甚至是很多人都被迫琵琶別抱。至於職業運動部分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玩得起的,那部分就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

我身旁有不少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但由於台灣的運動管理相較於我所知道的澳洲、瑞士和美國等,都還稍嫌「稚嫩」。或是說量體(參與運動的人口)雖然夠大,但在政府管理端的發展歷史卻是比較近代。而在疫情兵荒馬亂之際,這些運動從業人員要如何復甦復業,就成了很切身的生存問題。

目前不少健身房是停業狀態,有的還在前幾週的台北大水淹掉了地下室的設備。以室內空間為主的運動設施來說,地下室的選擇常常是不得以然。但地下室在部分國家的防疫指引內會遇到通風的問題。台灣都會內的建物通風,普遍沒有很理想。地下室更是不容易達到某些標準,這算是這種運動空間經營者的「非戰之罪」,也可以說是本國的政策和租金等導致使然。

那麼相較於地下室,游泳池呢?游泳池本來在通風標準和設施的要求就比一般運動場地來得高出很多,但在此時卻也被一視同仁打入封閉的「冷宮」。台灣政府對於「運動」大概是認為「非生活所需」「非必要」,這和許多進步國家的態度又非常不一樣。我所熟悉的澳大利亞就是一個很好的對比。游泳設施分成室內,室外和開放水域,這三者的空間特性完全不一樣,因此任何防疫指引都必須細膩考慮到這些因素,而不是不明究理以猜想作為指引規範的憑藉。

這個產業的主力主要都是年輕的朋友,年輕的朋友在公共事務的經驗,不若其他產業的從業,多少知道和地方政府繞圈圈打交道,甚至是發展出基於產業發展利益和社會整體安全的溝通路徑。此種「缺憾」導致當地方政府或是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專家小組思考什麼樣的產業會受影響,必須調整現有規範,發展新的指引,才不會過度無的放矢沒有科學依據的管制,運動產業我相信目前還是很吃虧的。只能依賴體育署?還是工業局可以幫的上忙?還是台北的產發局?或是更遠的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還是什麼同業公會?

這題不是很好回答。

眼看7月12日就在兩週之後,我們可以預期在7月的第二週開始,新的作法又要讓很多人傷透腦筋。這些問題應該要有人好好提早討論,最好是能先做好功課之後,憑藉其累積的成果,再和地方政府溝通。

所以我做了什麼訓練

時節正式進入夏日,夏日當然就是要積極在水上運動。太熱真的不適合進行慢跑、騎車等比較高強度的訓練,所以這個訓練週期開始我也認清現實,把白天的空檔時間都挪移到水上。台灣是個島嶼國家,但適合水域活動的地方不太明朗且能封的都封了(新北、宜蘭、基隆、桃園、花蓮、屏東等)。這又和我所理解的進步親水國家差異極大(澳大利亞、荷蘭、英國)。好險還有幾處適合安全的遊憩,這也讓我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做比較大量的游泳訓練,看能不能因為訓練方式的改變和訓練量的穩定增加,過了這個夏天之後讓泳速可以進階到下一個階段。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