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天,今天(6月9日)看到幾個振奮人心破世界紀錄之舉。雖然東京奧運前途乖舛難測,但在世界各地國內的選拔賽都傳出了不少勵志的成績,例如衣索比亞的 Gidey 在一萬米破世界紀錄,那個步伐的經濟性堪稱是世界第一。德國標槍選手 Johannes Vetter 的驚天一躑,還有日本男子選手山縣亮太百米創造日本紀錄9秒95,瑞典撐竿跳選手 Armand Duplantis 躍過6米10等。
看到這些優秀選手的表現,也不禁想想自己是不是應該更努力訓練(雖然我不是專業運動員),雖然是在家運動,但好歹也要設立一些難以達成的目標。我評估了一下可能性,或許疫後參加長青田徑賽是一個不錯的途徑(編按:三十多歲就可以參加長青賽了)。但要選什麼項目?現在畢竟不是年輕人,所以在短距離和跳部的項目不太可能有以前的表現,但在四百米或是八百米,在台灣的分齡賽應該可以有些成績。如果身體素質保持的好,訓練得紮實有系統,比到六十五歲看來是指日可待。
Twice a Day
今天一樣拆成兩次運動。早上和昨天一樣,先用鋤頭挖了散兵坑,不過只有50公分深,當成是熱身。接下來就是前幾天做過的 navy seal burpees,三百下伏地挺身加上一百下波比跳,很穩定的控制在25分鐘完成。這是第25天,之前做過兩次一樣的波比跳,感覺越來越輕鬆。下次要做的好,就是要求 ROM (range of motion) 做的標準。時間看能不能抓到20分鐘完成,我想下一個七天的循環可以嘗試。
晚上溫度飆高到27度,前幾天比較涼快,今天恢復典型春夏之交的熱,是時候做每週一次速度稍微有變化的跑步。今天跑了1.6公里之後,開始一分鐘 “on and off" 的訓練。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分鐘快,一分鐘慢,重複跑到設定的持續的訓練時間達到為止。我今天沒有帶心率表,只待了一只陽春的電子錶看圈數時間,完全是跟著感覺在跑。連續18套的 1-minute on and off 加起來是36分鐘,和前面熱身的1.6公里還有之後的緩和跑,也差不多接近一小時。收操之後滿心歡喜的回家沖澡。
這樣一天所累積的強度,如果是在春天打體能基礎的階段是可以接受的,但說要準備四百米比賽或是玩玩三鐵的標鐵或是 sprint 距離是不夠的,而且訓練課表也不對。但現在不比正常的日子,健身房關的關,倒的倒。出外做各種運動也要帶口罩。在家運動是很方便很好玩沒錯,但僅限於基礎的肌力和強度不高的有氧(跳繩50分鐘5000下還不是很累),也沒有團體的動力讓人互相觀摩進步學習。整體來說很難有良好的訓練環境,除非紀律很強,目標很明確,那將就可以把訓練以大週期小週期的方式排出來,收束到專項競技項目的表現去。但這又不是我這個階段的目標,想想還是先把體能準備到良好的狀態,是比較務實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