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6月7日)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28日,算算離今天還有21天,我這個日誌雖然寫了將近20年,累積三千多篇文章數百萬字綽綽有餘,不過看起來倒是會第一次連續45天寫同一個主題。今天一樣做了 double-a-day 也就是訓練術語常說的「一天兩次」,上午自行車訓練台,晚上慢跑。這課表沒什麼稀奇,如果只是想看有什麼新奇的朋友,可以先行跳過今天,但如果想聽聽一些比較深刻的訓練經驗,那我們就一起走下去吧。
你看起來不錯怎麼不去比三鐵
在訓練台部分,這是七天來第四次踩。一週踩到第四次算是頻繁,但對於如果真的把目標設立在三鐵的朋友來說,這應該是剛好而已。有朋友說你跑得不錯,也游得沒問題,為什麼不去比三鐵?我想想原因可能是我比較「鐵齒」。第一,不是什麼運動熱門我就會想要嘗試。二來,我對於成績本身會有些期待,不是完成一項比賽就好,標鐵距離沒有大問題,更長的距離我不認為就是比較辛苦而我也沒有很大的興趣。第三個原因是,三鐵要花的訓練時間很多,雖然我在慢跑、游泳和自行車三個項目都不會差到哪裡去,但在標鐵距離要取得分齡的好成績,還是要花一季以上的訓練為宜。最好還是有 “Sprint" 距離的三鐵可以參加,但我看國內好像很少有單位舉辦。
我算一算之前10公里曾在中正紀念堂繞圈達到44分(2021年初在台北),公路跑則是47分(2018年底在日內瓦)。這兩者都沒盡到全力,而且當時氣溫偏低約攝氏16度左右。本來在台灣去年開始想試試報名10公里的距離,但後來比賽全部取消,今年 (2021) 看來也沒有什麼希望。我非常適合短距離,但10公里沒跑到40分之內,早就不能說自己有認真跑。考量體質的因素,台灣也只有「長青」田徑賽有中長距離(例如800m)可以比,但比賽的規模和次數太少,只好「委身」參加路跑,看看有沒10公里以下的距離能跑。攻這個距離會犧牲很多速度,但也沒辦法,在台灣重視路跑不重視田徑的氣氛之下,只好稍微「認份」。
游泳1500米我沒有嘗試過計時,但400米四分鐘順游內完成沒有問題(非開放水域),這剛好是上個月在游池畔的「成績」。比這個距離還長的就是海泳,這對我來說如果只是算距離不算成績,1500米在開放水域也完全不是問題。對於我這個分齡組來說,跑步和游泳組合起來,我還算有信心。
自行車部分比較棘手,我沒有試過三鐵車,所以不知道40公里要花多少時間,因為車的好壞適合與否會影響成績不少。我騎過最遠的一次也低於80公里,不過那一次是在瑞士從海拔400米爬到2050米,車本身是家樂福買的登山車(很便宜的),爬到山上時已經是攝氏五度左右。
那麼現在手上只有很陽春的訓練台和一台休閒用的小折,要怎麼辦?我想就好好練習轉速吧,這也算是騎乘技巧的經濟性琢磨。於是,翻出過去的一本書趕緊研究,重新拾起自行車訓練的科學和課表安排的知識。我的目的也沒有很認真,但在認真之前要重新複習一下,看看認真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各種成本。再決定接下來到6月28日之前,可以做些什麼在家運動的嘗試。如果不幸三級疫情警戒在七月初還沒有辦法解除,那這45天打下來的基礎,可作為未來訓練方向的指引。

夜又降臨了
當天氣好的時候,月夜最適合無腦的慢跑。慢跑我做的多,重訓本來也不少。但已經快一個月沒去健身房,最經濟方便的運動還是慢跑。今天沒什麼意外搞了個 “farlek" 的 speed play,前後約42分鐘,距離8公里。可以說是這訓練週期以七天為一個單位的最後一天。Fartlek 要有人一起跑才會饒富趣味,但現在風聲鶴唳,不小心出去就超過十人,跑一趟下來可能吃上莫名其妙的罰單也說不一定。
明天就是休息日,要做些緩和,特別是伸展和按摩的運動。河濱今天出現很多蝸牛,但今年還沒看到有蛇在步道出沒,想必是前幾日的豪雨讓這些爬蟲動物都不知道去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