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0天(6/03),連續20天即使像我這麼好動在過去都不太常見,更何況是生活型態相對靜態 (sedentary) 的廣大朋友們。為了慶祝滿20天,今天來泡個水吧。
混濁的河水
上週末下了幾天的雨,平常去的河流水位也會上升,是不適合從事荒野水上運動,就要到現場看了才知道。我們今天就出發吧。荒野的水域活動當然要安排在白天,一如往常來到準備下河岸的幾個點觀察,發現有幾個狀況需要注意:
- 水位變高,平常這一段河道和上週相比,約有60公分到80公分的上升量
- 水質本身很濁,想必是昨天上游還是有些降雨,河道衝下來不少泥沙,河面很明顯呈現黃沙色質
- 河岸的雜草變得更高,這個季節的草長得很快,一週漲二三十公分不是問題,遮蔽本來走出來的路徑
- 河的流速比上週快,但不到降雨後那種速度,我觀察大概是每秒20到40公分(河岸 vs 河中間)
看了這些條件,今天打算在河裡游一個小時。安全沒有問題,就躡手躡腳的下水了。但在穿越雜草的時候,我穿著長袖和寬邊帽,避免被雜草割傷。皮膚若有傷口,這反而讓下水游泳有些不便之處,甚至在這種情況下水是不太明智的。
河岸的狀況與上週差異頗大,所以本來可以穿鞋走過的河岸,現在已經被淹沒。水這麼濁到底可不可以下水呢?我想這問題要看人,如果你在水裡什麼都看不到也不會緊張,那可以泡泡水。如果會過敏的,建議不要考慮。這種混濁度的水下能見度是低於20公分,意思就是說自己手指伸出來也什麼都看不到。在水下,眼睛只能隱約感覺到水面的光影變化,下潛時再根據光量和溫度,來猜到底下潛了多少公尺。這和海裡是非常不一樣的,而且台灣的河流絕大多數不是很友善,大部分不適合進行任何的水域活動。(在枯水的乾河床騎登山自行車是另外一回事)
混濁的水在岸上看很嚇人,但實際下去並沒有這麼可怕。由於這邊的河水本來就比較乾淨,只要沒有味道,基本上下水也沒什麼問題。但流速的部分我要特別提醒,岸上看的流速感覺不快,實際下水都會比感受的快。就算流速只是每秒幾時公分,你也可以體會什麼叫做大自然的威力。更別說如果流速超過每秒一公尺甚至是兩到三公尺,你只有被往下流沖的份。這部分要結伴有經驗比較好,不然身上一定要掛個魚雷浮標,絕對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來,要保護自己的安全。
我一個小時都在做什麼?
- 救生四式
- 漂浮
所謂救生四式就是:抬頭捷、抬頭蛙、側泳和基本仰泳。有興趣的朋友一樣可以去找找網路影片,好的介紹不少。
這段河流的河面夠寬夠長,流速雖然不若泳游池平靜,但還屬於輕鬆安全。在這種流速游基本仰泳是最舒服的,因為如果往上游的方向游去,你可以放鬆慢慢游個十分鐘,最後發現還是在原地沒有前進多少。如果要練習水下的動作效率,那麼就往河的中間靠,這邊的流速稍快,往上游走有天然的阻力,可以假裝一下自己是在專門可控制流速的水池進行訓練。
沁涼的河水
我今天忘記帶短蛙鞋來踢,所以臨時改換課表。但有一週沒下水游泳,這週今天開始又特別的炎熱,在水裡泡上一個小時,也能讓身體的一些部位不至於因為做多了陸上運動,導致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我對於身體的保養比較龜毛,所以在熱身和收操的整理運動,通常做的比較完全。另外,習慣在開放水域游泳也有個好處,有點類似 cross training 的安排。陸上的運動在三級疫情警戒期間不外乎是肌力、跑步或是室內自行車等從高衝擊到低衝擊的運動。游泳如果不要求強度,相對緩和,也能搭配很多浮具,提高運動的趣味性。這在全員在家警戒的氛圍之下,是難得的享受。
下次應該要以「循環訓練」的精神,比如說河裡游個十分鐘,上岸跳繩十分鐘,下水十分鐘之後再上岸跳繩,循環做個幾次,搞不好會有新的趣味和心得。就這麼說定了,但我要想想研究循環的順序和項目是什麼,避免只是做好玩而沒有練到該練的。比如說「水上三鐵」:游泳1000m、划船3000m、踢長蛙3000m之類的。
夜深了
一如往常,本日只是要 “active recovery"。慢跑約7公里,沒有懸念,沒有壓力,很樂意的完成了第2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