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https://blog.schee.info/category/sports/
今天(5月25日)因為昨天誤食不乾淨的剩飯,身體還沒恢復。日常生活工作沒什麼問題,但必須再告休一天,亟待順利恢復。不過還是準備了好菜想法供各位參考。
連續運動30天跑不了
現在看來三級警戒還要延續至少將近20天,這跟我當初預估的一個月相去不多。我跟一位朋友笑說,第一週在家工作是蜜月期,第二週是懷疑期,第三週是低盪期,第四週是只好任命期。對於必須出外工作和工作大受影響而沒有收入的朋友們,這段期間真的會很難熬。而對於還過得去的,我建議能讓自己身心保持一定的水平,會是快速恢復正常生活型態的必要條件之一。
眼看局勢發展,公營的運動中心和私營的健身房也不會開了。至少會是一個月的在家運動,趁著第二天修整的期間,我把兩個東西拿出來整理。一個是很多人在家會有的自行車固定訓練台,另外一個是消防逃生繩梯(驚)。固定訓練台有很多款式,我就不介紹了。我手上有的也是很初階的訓練台。我對不常從事的運動的裝備沒有很強的購買慾望,要能派得上用場,合乎自己的水平,在我的訓練哲學裡是更為重要的。
自行車和訓練台
有些朋友一定會好奇,我在前9日做的運動遍佈水上陸上,怎麼就是沒有時下熱門的自行車?這有點故事。我第一次接觸自己組裝的單車是組一台登山車,這台登山車當初只買了美國品牌的粗壯車架(當然也是台灣製造),就像每個小男孩都有的夢一樣,以為自己可以馬上去騎「下坡賽」。這當然是想太多了。最後在自行車店家的協助之下,終於把它組起來。那是1990年代後期的美好日子。這台車當時我還常騎去乾枯的河道,當然車體和相關部會零件,耗損和損傷都不小。後來整新後躺在車庫,不太有機會。這台車當然不適合架上固定式的訓練台。

一直到2017年我才又入手一台 CycloCross 的自行車(YouTube 影片解釋差異),也就是公路越野兩用的車。這在台灣不太流行,一來有點像公路車,但前叉的幾何卻不是。輪胎也很明顯不是公路胎但也不到越野胎這麼寬。當初會選擇這台的原因當然是,畢竟是在台灣的道路騎,破胎補胎不難,但常破就很不好玩了。現在是輪輻斷掉兩根的狀態,也沒有時間拿去給人處理。所以手上就沒有「正常」尺寸的公路車可以上訓練台。
我的訓練台是小折用的(大笑),比較像是…… 娛樂用途。但這也無妨,一來小折好收納,二來就算這訓練台的聲音很大,我也不擔心。畢竟不是真的要訓練,只是要消耗時間,讓身體動起來。這樣就感覺很幸福,很好了。裝備是要來服務你的,不要倒因為果。

消防逃生繩梯?
我有的這一款是一般居家用的逃生梯,是鐵製的,所以非常沈重,但比較安全可負重。先別問我為什麼有這東西,我是準備拿它來做「垂直攀爬訓練」。
我這邊附近有些看起來能吊掛繩梯的牆面,也有建築物的外牆。我目前是這樣打算的,先試著找安全能負重的牆面,試著不負重連續上下來回攀登一小時。確定牆面結構不會受影響之後,再來負重。我看手上有的裝備,可以從10調整到30公斤應該沒問題。30公斤要垂直上下攀登一小時,大概會有安全的問題。反正我不是一下子要背這麼重攀繩,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嘗試。
垂直攀爬我記得只有在那美好的1990年代末期玩過。那時候攀岩已經有一定的族群,我也是在風潮的簇擁之下,短暫的學習攀岩。那時候體重比較輕(約72公斤),但臂展很長(189公分)。我身高當然是沒有這麼高,但這樣的體能素質,玩攀岩有一些優勢。我記得當時有攀岩場地有木製專門訓練前幣的木頭隔板(是這樣講嗎?)。愛好者可以直接靠著上身的力量,一層一層的跳攀上去。但木板畢竟是固定,是硬式的。鐵製的繩梯能否用不一樣的方式來訓練,摔下來非常得不償失,而且這東西也沒有什麼確保的經驗。這一部分我還沒想透,要真的上去玩玩動腦修正才知道最佳應用方式。
待續第12天。
有一則關於 防疫三級運動日誌 – Day 11 的留言